贵州改革推送:黄平县打好“四张牌”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发布时间: 字体:
近年来,黄平县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总抓手,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始终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保护理念,致力打好非遗文化“传承牌”、传承基地“建设牌”、项目展演“宣传牌”、文化人才“培育牌”,扎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打好非遗文化“传承牌”。深挖民族民俗文化,扩充非遗资源库。通过开展实地走访调查,挖掘传统项目及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对未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民俗等项目进行认定和收录。多渠道拓宽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展现形态,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截至目前,认定和收录非遗项目192项、非遗传承人625人,完成非遗书籍《黄平泥哨》的编写出版,已启动《黄平蜡染》数字化采集记录项目工作。

二是打好传承基地“建设牌”。印发《黄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大筹资力度,积极争取文化保护经费,在条件成熟的民族文化村寨、社区、街道、学校、企业等建立项目传习所或传习基地,保证州级以上非遗项目每项都建有1个以上传习所或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县级非遗工坊3个,州级非遗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7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州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11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非遗保护良好发展格局。

三是打好项目展演“宣传牌”。坚持活态传承与静态展示并举,发挥群众“生力军”作用,利用每年三月芦笙会、“四月八”苗族祭牛节、谷陇九月芦笙会等传统民族民间集会日及春节、国庆、端午等节假日,积极组织各类各级传承人到新州、旧州、飞云崖、谷陇等地开展银饰、泥哨、蜡染、苗绣等非遗项目展示展演。2022年以来,组织举办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达50余场次,参加展演人数达1000余人次。

四是打好文化人才“培育牌”。印发《黄平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在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移民安置点以及乡村旅游村寨等地举办民族歌舞、苗族泥哨、苗族古歌等培训班,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有序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支持各类中小学开设泥哨、苗绣、蜡染等课程,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现场指导教学,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截至目前,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