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平县一碗水乡水淹塘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大局,立足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不断发展、做大、做强以“家庭农场”模式为主的肉牛养殖产业和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实现了该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住房宽敞起来,90%以上农户家家有房有车,带领一方老百姓通过发展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抓住“牛 ”的鼻子,肉牛养殖产业前景广阔
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能人引导”和农户参与的“家庭农场”养殖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使肉牛养殖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这就是我们今年刚全部新建成的‘绿色生态一体化养殖小区’,刚刚引进的245头‘海福特’优质能繁母牛,由村集体通过‘见犊补母’政策自主经营10头,由农户为村集体代养母牛235头。养殖小区与农户签署3年的保障协议,给予每头牛犊一年3000元的养牛饲料。农户养殖的犊牛由公司以1万元1头的价格回购,农户能拿到9000元收入,村集体拿到1000元,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靠养牛产业预计能增收30万元。”水淹塘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忠祥介绍说。
走进水淹塘村新建的肉牛养殖小区,看到已建好的5个标准牛圈一字排开,技术人员在忙着给已怀孕的母牛添加饲料,一边观察牛况,一边忙着记录什么。
“这批肉牛主要为怀孕2—3个月的妊娠母牛,现在集中在养殖小区隔离观察15天,隔离期满无异常后将分发给农户养殖,我们会持续跟进牛群的饲养管理、金融保险、犊牛回购等后续保障情况。待母牛产下牛崽后由农户饲养到400至600斤左右,统一回购,销路有保障!”一碗水乡水淹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梅说道。
据统计,2023年该村养殖户达30户,其中养殖100头以上2户,养殖50-100头的3户,10头至50头的25户。仅靠“家庭农场”养殖模式,全村2023年肉牛养殖规模达2200头以上,年均出栏1200头,产值达220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相信在更多的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水淹塘村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写好“土”文章,太子参成稳定收入来源
水淹塘村村支“两委”结合该村部分群众多年来有种植太子参等中药材的传统,在该村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财富。立足太子参等中药材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发动在家群众大力推广粮药轮作技术,采取多种经营方式,通过“支部+合作社+能人”“支部+党员+农户”的组织方式,引导支持村组干部、党员及返乡能人大力发展太子参等中药材种植,目前该村90%的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太子参种植,靠种植太子参致富,家家盖起了漂亮、宽敞的大楼房,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现在我们村每年种太子参稳定在6000亩以上,其中在本村种植3000多亩,群众到其他周边县市租用土地种植太子参在3200亩上下,光以2023年水淹塘村境内种植的3000亩,中等亩产1200斤计,实现纯收入达3200万元,户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太子参种植已成为我村群众稳定收入来源的一部分。”张梅支部经过一番计算后说。
太子参种植是一项技术活与人力活相结合的产业,每年下种、田间管理和挖药需要大量的人力,当地部分群众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按照2023年水淹塘村境内种太子参3000多亩,亩产生太子参1200斤,挖1斤太子参(毛重)2元,光是挖太子参一项,就为当地村民带来收入近720万元。”黄泥田组种植大户杨昌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