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洞河镇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产业振兴大局,不断强化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着力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瓶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嬗变”。
精准制定“一村一策”,发展产业提收入。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作为重点任务,以“班子出点子,村委来实施”为抓手,由镇党委领导班子定期入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级出思路、订计划、选项目,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搭桥铺路”,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万丰村、新华村、仁里村、野洞村等4个村利用财政帮扶资金100万元在县城购置的门面出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3万元的收益。泥巴寨村申请财政衔接资金60万元购买10套农机具,投入到村级合作社,进行农机租赁,每年收取出租费6万元;龙井村通过获取国储林项目分红、出租山塘水库、盘活闲置养鹅场地等资产资源,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以上。
善于用活“党支部+产业”法宝,助村增收创新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党建带产业”,由村“两委”牵头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用活“党支部+产业”法宝,助推村级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通过党支部引领示范,带动群众参与,各村集体在全镇发展“订单式”酒用高粱种植530亩,为每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万元。同时,茶山村党支部牵头打造以仫佬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注册成立贵州省茶山村仫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与省直机关工委工会协作推广售卖景区漂流票收入3万元,与九茅酒业共同研发生产仫佬酒销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
坚持“先进带后进”,抱团发展同进步。坚持将重点项目向村集体经济“见效快、效益好、成本低、前景好”的村倾斜,先行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打造“党建+金融”品牌。通过“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村与村抱团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整体振兴。万丰村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和东西部协作农行帮扶项目资金共140万元,大力发展海福特能繁母牛养殖60头,同时带动仁里村、新华村两个原来发展较弱的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其中,新华村将帮扶项目资金50万元以“合作入股、异地养殖、项目分红”的方式入股万丰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仁里村则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由村级合作社负责养殖,探索新型肉牛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海福特能繁母牛养殖27头,引领带动农户发展肉牛主导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