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014349/2020-3636496 成文日期: 2020-10-09
文 号: 发布时间: 2020-10-09
发布机构: 文件有效性: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平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黄平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试行)》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0年6月24日

黄平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的通知》(黔府发〔2018〕27号)和《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19〕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坚持制度衔接、应救尽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规范有序、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增强残疾儿童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条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章  救助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  康复救助对象为黄平县户籍经济困难家庭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

第五条  经济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包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在硬件设施和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优先满足以上人群的基础上,经县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参照本细则救助标准给予救助。

第三章  救助内容与标准

第六条  救助内容

(一)视力残疾儿童:眼科手术(包括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睑疾病、角膜疾病、结膜肿瘤疾病等)、低视力视功能训练、低视力助视器验配。

(二)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助听器适配、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三)言语残疾儿童:发声功能和嗓音、言语康复训练及辅助器具适配。

(四)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包括术后调整外固定、外固定拆卸)、康复训练(包括术后外固定佩戴中和拆除后的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转移功能、认知能力、言语交流、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及辅助器具适配。

(五)智力残疾儿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的康复训练。

(六)孤独症儿童:认知、情绪及行为管理、社交能力、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的康复训练。

第七条  救助标准

(一)手术类:手术费补助每人不低于15000元(实施人工耳蜗手术的含植入手术、术后开机及4次调机费)。手术费用不足15000元的,按实际发生额给予补助。

(二)康复训练:每人每年补助训练费不低于12000元,每年不超过10个月。

(三)辅助器具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实行免费适配(含产品及评估适配费用);装配假肢、矫形器,平均每人补助不超过5000元(含部件材料及制作费用),助听器每人补助不超过6000元(含全数字助听器2台、验配及1年内调试);人工耳蜗产品,每人补助不超过5万元。

(四)同一项救助服务同一年度内仅补助1次,多重残疾的按照相应残疾类别救助标准给予补助。辅助器具适配每3年补助不超过1次(矫形器适配每年不超过1次)。

上述康复救助补助不包括食宿、交通等非康复费用。救助内容和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补充和增加。

第四章  救助对象的筛查、申请和审核认定

第八条  筛查  由县残工委组织残联、卫生健康、民政、扶贫、教育等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初筛,建立初筛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进行实名制管理。

第九条  申请  由残疾儿童监护人向县残联提出康复救助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

第十条  审核  县残联对残疾儿童监护人提交的康复救助申请,根据本细则第二章、第三章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认定,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儿童及时按程序办理相关救助手续,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做好其解释工作。对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由县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其他经济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救助申请的审核程序,经村(居)委、乡镇人民政府认定其家庭经济状况后由残疾儿童监护人向县残联提出康复救助申请,经县残联与民政、扶贫部门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

第五章  救助服务与评估

第十一条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或经县级残联审核同意的非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评估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前评估、阶段性评估、终期评估、常规评估和抽测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实现动态监测,及时评定康复服务效果。评估结果要立档存放。逐步建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康复效果评估机制。

第十三条  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经定点康复机构系统康复训练后,由县级残疾儿童康复专家指导组开展专业评估,确不适合该类康复的,应向其监护人说明,并终止康复救助。

第六章  资金保障、结算及管理

第十四条  除省、州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外,县人民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确保每年残疾儿童救助基金实际需求足额到位。

第十五条  对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或享受其他财政补助的基本康复服务项目,仅对残疾儿童家庭自付费用部分予以救助。

第十六条  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和经县级以上残联审核同意在非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县财政根据县残联申请款项的相关依据进行资金划拨,由县残联与康复机构进行结算,残疾儿童中途自行放弃康复救助的,康复机构须及时报县残联备案,据实结算。

第十七条  要严格执行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救助资金必须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章  定点康复机构的确认与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定点康复机构由县残联会同卫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原则选择确定。在制定定点康复机构准入标准及管理规范时,应参考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及规范。

第十九条  定点康复机构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质;

(二)符合有关定点康复机构准入标准及管理规范;

(三)自愿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并能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

(四)没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对残疾人事业充满热情。

第二十条  县残联应按照支出责任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与经审核认定的定点康复机构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双方职责、任务目标等,并通过适宜的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及时公示救助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定点康复机构须按照国家及省、州有关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要求,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康复业务能力;按照康复救助有关规定,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档案,规范化开展康复服务;建立健全康复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及时做好康复效果评估、经费申报和总结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商残联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康复机构监督管理,加强定点康复机构准入、退出等监管,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指导定点康复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第二十三条  建立覆盖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县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以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县残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模式。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

第二十五条  残联、教育、民政、财政、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扶贫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共同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一)县残联:要发挥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牵头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对象筛查审核、定点康复机构和救助对象的评估、认定、审核,编制本地区康复救助计划,组织开展康复检查、指导、评估、培训等工作,建立残疾儿童康复需求与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做好统计与汇总工作。

(二)县教育科技局:对实施康复救助的学校加强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设置学前部或幼儿园,配合县残联共同做好相关人员培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康复后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小学或幼儿园提供便利。

(三)县民政局:负责做好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实施生活救助,协调社会捐助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组织儿童福利机构配合县卫生健康局、县残联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协助县残联做好救助审批相关信息的比对工作。

(四)县财政局:负责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保障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

(五)县医疗保障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实施医疗保障救助,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扩大、提高医疗康复项目所需费用的支付范围和标准。

(六)县卫生健康局:加强对康复救助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指导,会同县残联做好残疾儿童的筛查、转介、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工作。

(七)县扶贫办:负责提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残疾儿童有关信息,协助县残联做好救助审核认定相关信息的比对工作。

第二十六条 县卫生健康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县残疾儿童康复专家指导组,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为县残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十七条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政策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了解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意义,向社会公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基本申请程序和要求。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平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