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东南州按照乡村振兴“五大行动”部署,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重点强化“六大机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创新绩。
一是强化动态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优化识别程序,提高监测灵敏度,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定期开展“3+1”保障大排查,及时补齐短板、消除风险,牢牢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强化产业联结机制。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种养加”专业村。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产销对接,打通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构建契约型、股权型、分红型联结关系,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拓宽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
三是强化就业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农户增收攻坚行动,提高政府组织化程度,稳定外出务工就业,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支持在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重建等工程领域实施以工代赈,将以工代赈项目投入的劳务报酬比例提高到20%以上。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
四是强化易地搬迁后扶机制。持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全力统筹做好搬迁户就业、城镇融入、子女就学、社区治理等工作。加快盘活农村“三块地”,完善安置地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各类社会保障有序转移接续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五是强化帮扶协作机制。聚焦“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支持”四项任务,用好东西部协作联合会商工作机制,清单化对接、项目化协作,扩大组团式帮扶范围,进一步提高协作成效,打造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做好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推动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
六是强化示范带动机制。加强乡村建设,以实施乡村庭院美化行动为抓手,一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坚持示范带动,抓好省级、州级54个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项目的运营管理、机制完善,扎实推进30个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启动州级第二批3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以“百村示范”带动创新、积累经验、推动振兴。